發布時間:2013-06-21 09:00:47
點擊數:76956 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日前透露,為了和國際上多數國家的做法相對接,人社部已建議國務院,在已有的試點基礎上,將來適時向社會公布調查失業率。尹蔚民表示,調查失業率是各國普遍采用的統計方法,我國正在進行試點,并已試點較長時間了。(6月18日《新京報》)
失業率統計分為兩種,一種是調查失業率,另一種是登記失業率。目前我國采用的是登記失業率,即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城鎮從業人數+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反映的是登記失業人數與適齡勞動人口之間的比例關系。它的最大問題在于,由于很多失業者并不會到有關部門登記,所以登記失業率往往低于實際失業率,從而造成就業率“虛高”的假象。
細究起來,我國一直采用登記失業率,應與此前的計劃經濟體制有關。在那個年代,每個適齡勞動人口是否有工作,政府部門都了如指掌;反之,人們要獲得一份工作,也必須仰仗“組織”安排,失業者必然會去有關部門登記,所以登記失業率能夠準確反映真實失業情況。而在當今社會,人們找工作不再依靠也沒法依靠“組織”,很多失業者懶得去有關部門登記,所以登記就業率已然不合時宜,這種老辦法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用調查失業率取代之。
調查失業率是通過抽樣調查取得失業率數據,盡管調查數據與實際情況同樣會有偏差,但它顯然比登記失業率更為準確,因而更有價值。眾所周知,失業率不僅是宏觀經濟的一個“晴雨表”,而且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之一,“虛低”的失業率或“虛高”的就業率,不僅會對政府的經濟決策造成誤導,而且會阻礙民生問題的解決,損害百姓權益,乃至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容不得粉飾太平和“鴕鳥思維”,必須以求真務實的態度直面客觀現實。
毋庸諱言,對于失業問題,有關政府部門一度是有所避諱的,比如早年并沒有“失業”之說,而是把失業說成“待業”、“待崗”,這其實就是“鴕鳥思維”作怪。我國早已步入市場經濟時代,為何仍一直沿用登記失業率,為何調查失業率試點已久而不推廣?除歷史因素之外,不得不說,其中恐怕也有避諱、粉飾之意——登記失業率畢竟低于調查失業率,面子上要好看一些。
人社部向國務院建議公布調查失業率,想必正是清醒地認識到登記失業率之弊,早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之需。從登記就業率到調查就業率,這一變化看上去沒什么了不起,實際上,真正了不起的是它反映出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和作風,以及直面問題、努力解決問題的誠意和勇氣。確實,我們寧肯不要“虛高”就業率的“面子”,也要真實失業率的“里子”,制定經濟政策也好,解決民生問題也罷,都不能靠粉飾太平和“鴕鳥心態”。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采用并公布調查失業率的一小步,體現了有關部門求真務實的一大步,這是最讓人欣喜之處。
(浦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