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7-15 10:37:09
點擊數:75336 次
上世紀后期,態度研究風行西方心理學界,隨之相伴的是態度測評的廣泛應用。態度測評就是典型的自陳式測評。如同智商測評在頂峰時期被當作解決一切人才評價問題的靈丹妙藥,隨著態度研究呈現濫觴狀態,態度測評在一定程度上也戴上了這樣的光環。好像絕大部分心理因素都可以通過“重要不重要”,“同意不同意”的答案進行判斷。在這樣的潮流推動下,自陳式測評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應用者采用,作為主導的動機測評方法,而TAT的應用空間則不斷地受到擠壓。
麥克里蘭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其中一個特征就是從來不以個人的喜好決定對錯取舍,同時積極支持一切探索未知的努力。他對其它嘗試測量社會動機的方法,總是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對待自陳式測評也是如此。他在自己的研究中,除了使用TAT方法,也嘗試引入自陳式測評,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具。文獻顯示,麥克里蘭使用比較多的是一種叫愛德華茲個人選擇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ale)的工具。
雖然自陳式測評表現出種種技術方面的突出優點,要認可它是一種有效的動機測評方法,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必須回答:通過這樣的技術手段得到的結果,真的與動機活動有關系嗎?它真的能夠測量動機嗎?在這一關鍵點上,自陳式測評的擁護者們,從來就沒有得到麥克里蘭的認可。因為他們從來就拿不出過硬的研究數據,說明他們的堅持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不厭其煩地強調自陳式方法具有高信度,攻擊TAT方法達不到信度指標的要求。這種態度目前仍然在心理測評界泛濫。好像信度指標是衡量測評工具的一票否決的天條,只要是信度不達標的工具,都與垃圾無異。
飽受心理學同行用信度進行攻擊,而且TAT方法確實在信度方面有缺陷,麥克里蘭不得不花很大的心思來捍衛TAT方法的地位。但是麥克里蘭是一位具有崇高學術道德水準的科學家,他絕對不會采用全盤否定攻擊對手的策略。通常是在認可對手貢獻的前提下,堅持自己的立場。相比一棍子把對方打倒的方法,要這樣做,就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不過這也是他能夠成為受大家尊重的學術大師的一個原因吧。在他最后一本關于動機的學術著作《人類動機(Human Motivation),1985》中,就有專門的章節分析TAT和自陳式測評的特點和適用領域。其中所費的周折令我贊嘆。
簡單的說,麥克里蘭在大量研究數據的基礎上,認為TAT適合測量動機,而自陳式測評主要是測量人的價值觀。由于適用對象的區別,TAT的測量結果對預測長期的成功更有效,而自陳式測評適用于預測短期成功。從終極的效度指標看,TAT在預測與動機相關的行為結果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另外,他還強調,由于TAT方法的特點,有些通用的信度指標并不適用(例如重測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盡管有很高的學術涵養,自陳式測評的擁護者們利用TAT方法在信度方面的缺陷,不間斷地發起攻擊,還是令麥克里蘭感到不勝其煩。因此,只要看到一點希望,他就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歡呼:“迎頭痛擊的時候到了(It is the time to head on)!蔽揖投啻文慷眠^這樣的情況。不過,就像生氣吵架的時候,人們常常容易忘掉最根本的分歧所在,轉而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與對手糾纏不休。我感覺到麥克里蘭與自陳式測評擁護者們的爭論,也踏上了舍本求末的歧途。
為什么這么說呢?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這個系列的文章一開始,就說明動機是屬于潛意識和無意識層面的心理因素。人們通常是無法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層面的心理活動。所以,采用直截了當的提問,是無法了解人的內心世界活動的。佛洛伊德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顛覆了“心理即意識”的傳統,使得對人類心理活動的探究,進入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而研究者們為了繞開意識障礙的干擾,尋求進入內心世界一探究竟,才形成了對夢的分析,對白日夢中的遐想內容進行分析,等等一系列開創性的技術手段。
反觀自陳式測評,所提的問題和可選擇的答案,主要反映了人們在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是思考的結果。用自陳式方法測量動機,實際上是回到“心理即意識”的老路上,而且是一條已經證明走不通的老路。因此從本質上說,這類測評得到的結果,是無法反映潛意識和無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自然也無法反映個人的動機特點。說麥克里蘭忘了根本,是因為他花費大量的精力,與對手們爭論信度問題,糾結于長期成功還短期成功的問題上。其實只要說明自陳式測評只能用于分析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無法進入內心世界,探究潛意識和無意識層面的心理活動,自然就得出這種方法不適合測量動機的結論。既然自陳式測評無法測量動機,那么對信度的爭論就失去了所有的意義。當然說麥克里蘭踏上歧途的判斷,只是我自己的分析結果。也許他有其它的考慮。因為如果說對手的方法完全無效,那么在自陳式測評幾乎一統天下的情況下,TAT方法的生存空間將會變得更加狹小。所以麥克里蘭花費精力為兩類方法確定各自的地位,讓爭論持續下去,這也許是大師的生存發展策略。
不管怎么說,自陳式測評的結果是意識層面心理活動的反映,與動機的關系不大。因此,它的測評結果應該不能預測受動機驅動的行為結果。打個比方吧,一只具有高精度的溫度計,可以非常準確穩定地測量溫度。但是不管怎么說,它的測量結果是溫度,而不是高度。因此要測高度時,無論如何不能使用溫度計,不管它的精度有多高,穩定性有多好。一個發燒40度的人身高可以不到一米,而身高兩米的人則是37度,所以兩者之間毫無關系。反過來,如果用肉眼目測,對高度的判斷會很不穩定,時高時低,也會因人而異。但是測得的結果畢竟是高度。所以就測高度來說,目測的方法怎么也比使用溫度計強,因為后者百分之百不是干這個用的。TAT和自陳式測評在動機測量方面的爭論,其實也就是目測與溫度計在測量高度方面的差別。
上面的討論還只是從理論層面的分析,屬于理論假設。但是要得到科學的結論,只講道理是不夠,必須要有研究數據作支持。這里,1997年我親身經歷的麥克里蘭與目標設定理論(Goal-Setting Theory)創立人之一洛克(Ed Locke)之間的一次學術互動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目標設定理論在管理科學中仍然非常流行;居^點是強調有意識地設立工作目標對工作業績具有促進作用。有目標的個人比沒有目標的個人要表現出色。設立挑戰性目標的個人比沒有挑戰性目標的個人要表現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