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9-07 11:11:07
點擊數:96356 次
人才測評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大眾認知觀念正確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它的發展。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人才測評事業的蓬勃發展,已是擺在每一位人才測評工作者面前的迫切問題。從現狀來看,當前大眾對測評的認識存在著很多誤區。揭示人才測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對策,對于如何改進和加強人才測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測評技術落后的瓶頸問題
測評技術落后是影響我國人才測評發展的瓶頸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老技術的新問題。量表測評是一門“老技術”,現代人才測評在我國的源起就是由編制修訂量表開始的,也是當前使用最廣泛、最為人們熟知的測評技術。但正因為如此,多年來,我們主要依賴對國外測評量表的修訂,導致國外量表壟斷了我國的人才測評技術市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目前我國人才測評機構中使用的大多數軟件都只是簡單的“舶來品”,主要的著名的測驗量表:諸如16PlMBTI、CPI、MMPI、EPQ等量表,幾乎都是從西方引進、修訂的。“量表熱”從20世紀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卻”多少。然而,正是這種老技術,目前已經暴露了很多問題,并逐漸顯現“水土不服”之狀:
首先,西方心理測驗的文化背景難以完全適合中國人。譬如人格測驗,如果完全是基于對中國人的研究,可以斷定,所選擇的人格變量肯定不會是卡特爾的16種因素,也不會是高夫的23種因素(CPI),甚至于國外現在流行的大五人格理論,有學者發現,中國人其實并不具備大五特征。其次,已經有研究表明,中國人不適合做西方人編制的心理測驗。這是因為我們在做諸如16PF等問卷無法避免社會贊許心、默認心向和“中庸”取向。因此,如何針對中國人特有的心理特性和能力素質,建立適合中國人常模和評價體系是勢在必行了。
其次,新技術相對薄弱。目前人才測評有兩大趨向值得注意:其一,綜合應用趨勢。毋庸置疑,不同的素質特征有其相應的最佳評價技術。因此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是人才測評的發展趨勢。國外如今流行的評價中心技術就說明了這一點。評價中心是一種多個評價者采用多種評價技術進行的選拔人才過程。評價中心采用的主要技術有:公文處理法(使用頻度95%);元領導小組討論(使用頻度85%);模擬面談(使用頻度7596);案例分析(使用頻度40%);管理游戲(使用頻度35%);智力測驗(使用頻度2%);投射測驗(使用頻度1%)。這些測評技術,國外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流程、評價標準、題庫信息,甚至測評場地。而在我國,這些新技術目前尚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離繁榮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舉例來說,像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題目設計,評分維度的確定;管理游戲的情景設置;公文處理中的公文擬訂的工作相關性和難易程度等,都是需要探討和研究的薄弱環節。其二,“經濟”取向。測評結果應盡量追求準確,與此同時,也要考慮投入成本的多寡。目前在實際應用中,有相當一部分客戶要求“短、平、快”的服務。因此,像筆跡分析等技術便很有市場。問題是這種技術該如何科學操作、準確評分,還沒有形成定論,技術上還存在一定難點需要攻克。
綜上所述,人才測評技術的開發水平亟需提高。一方面,完善量表測評的信效度,大力開發和編制適合中國人特性的測評量表;一方面,開發像筆跡分析、自傳分析、職業統覺之類有滿意效度的投射技術,以及建立像無領導小組討論、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測評手段的題庫和信息,是滿足當前測評技術落后的一個方向和趨勢。
研究理論相對滯后問題
相對于應用而言,關于人才測評基礎理論的研究相對滯后,自1990年代以來,關于人才測評的文章明顯增多,但從相關文獻檢索的結果來看,發現基本上的文章都是介紹和操作性的內容,而關于理論的探討則非常鮮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測評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也阻礙了測評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要打好基礎理論根基建設。從整體上看,現代測評理論主要是建立在差異理論之上。一方面,職位類別的差異對人才測評提出了客觀要求,職業與職位,其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人職匹配以便提高工作績效;另一方面,個體差異是人才素質測評的前提條件。比如心理差異中的個性傾向差異、個性心理特征差異等。不難看出,以上測評理論基本上建構在偏于心理測量的測評觀基礎上,而僅僅以此作為整體性人才測評發展的理論基礎似乎顯得根基不牢,目前已引起有關學者的質疑。
而即使是心理測量的測評觀,也存在厚此薄彼現象。從心理測量發展史來看,有兩種理論較有影響:經典測驗理論和項目反應理論,我國大多數測驗方法、技術是建立在經典測驗理論基礎之上的,而對項目反應理論研究則較少,水平還比較低,需要大力加強。
其次,具體方法的理論研究也需進一步深入跟進。從具體測評方法來看,是操作多方法少,應用多研究少,基本上是簡單模仿西方發達國家已有的成果,缺少自己的理論研究。就無領導小組討論測評技術來說,現在各單位的高級人才素質測評中都有一定引薦和應用,但關于其應用效果怎樣,評分者信度、效度評判的尺度如何確定?這方面很少見到深入的研究。而這一些都阻礙了具體測評方法的推廣和應用。
所以,必須深化人才測評的理論研究,特別是基礎理論研究,使人才測評能夠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從而推進人才測評的縱深發展。
專業人才的匱乏問題
眾所周知,現代人才測評是集心理學、管理學、統計學、行為科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為一體的跨學科體系,它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以及專業技能,尤其是具備心理測量相關學科知識。在美國,對人才測評的操作必須是由專業人士來執行,并對結果給以建設性的說明和解釋。這種專業人員,在發達國家必須是博士,經過專業考核獲得專業資格認證,還必須經過反復培訓,比醫學還要嚴肅。而我國幾百所大學中,開設心理測量課程并投身人才測評事業的簡直是如數家珍,其他條件更不具備。
就我國目前正在從事測評工作的人才隊伍來說,雖然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測評專家,但從總體看,人才測評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有的從業人員是從人事部門分流出來的低素質的冗余人員,有的根本不具備人才測評的專業知識,濫竿充數,還有的人才測評機構以贏利為目的,根本不講測評的信效度問題。專業性人才太少,尤其是高層次的專業性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以至于一家從事人才中介服務的老總感言:請不到高層次、高質量的人才測評專家是阻礙當前測評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建設人才測評隊伍,是搞好人才測評工作的重要保證,也是人才測評事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改變現狀。一方面,想方設法把有關人才測評的專家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建立人才測評專家信息網絡,組織專家隊伍攻關,解決人才測評事業發展的重大科研和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加緊人才測評隊伍的培養工作。擴充專業工作者數量,提高質量。
利益驅使下的商業操作問題
打開搜索網站,可以見到各地興建人才測評機構的熱鬧場面,有的以人才市場為依托,也有的二三人合伙單干。令人驚訝的是:人才測評軟件是支撐他們發展的惟一支柱,但這些測評軟件往往不是自主開發,并且引進軟件以后同樣缺乏后續開發能力。這些市場化的人才測評機構成立的惟一目的是商業化運作,是盈利。
這種商業化運作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會誤人子弟。有的測評機構以節約為本,加上從業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引進了一些粗制濫造的測評軟件,這些軟件沒有中國的常模,文卷編制也存在問題,科學性要受到質疑。這對參加測試的人會有誤導。明明是文理都適合的,測試結果卻是只能學文,結果把學生的理科前途毀了。其次,影響了行業整體聲譽。長期以往有可能殃及整個行業、現在招聘會場上往往會擺上一臺電腦,花幾十元錢就能做一個測試,當場測驗,機器會打出結果,告訴被測人適合什么工作,不適合什么工作。其實這是不符合科學論理標準的。心理學測試只能是給被測者一個建議,一個參考性意見,不能作為評判性的標準。適合不適合還有待于個人的努力。但很多商家在利益驅動下興風作浪,嚴重破壞了人才測評的良性發展。
相應的法制法規缺位問題
有專家指出,導致人才測評發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是人才測評的法規不健全、管理跟不上。的確,在人才測評領域,至今尚無“行業標準”。一方面,任何一種測量工具,無需批準即可投入使用,而其效果如何,卻無人過問。另一方面,測量工具的優劣難以判斷。致使人才測評市場中,未經科學論證和測試,沒有通過嚴格評審和認定的測評工具魚目混珠。這樣就造成測評結果失真,從而加深人們對測評的誤解。因此,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人才測評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建立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從業人員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行業的發展,因此,規范人才測評市場,必須要對從業人員進行資格認證。通過資格認證,按照國際慣例,參照國際標準,并結合中國實際,一方面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現在從業人員的素質;一方面吸納更多優秀的符合認證資格的人員加入測評行業。
其次,完善中介機構管理。目前從事測評活動的還是以一些測評服務中介為主,因此,完善中介機構管理乃當務之急。其一,應該建立測評機構注冊、審批制度,培育和發展人才測評市場。其二,對測評結果準確率過低、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的,要嚴加查處,情況嚴重的,取消經營資格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其三,對被測評者的測評結果應予保密,保護被測評者權益。
最后,加強技術專利保護。由于目前尚缺法規約束,各種盜版測評軟件在市面盛行。例如,像《韋氏智力測驗》這樣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測驗工具甚至也出現了盜版。因此,必須制定《人才測評技術、專利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保護知識產權,保障人才測評技術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必須在正確的觀念引導下,以先進技術為引擎、以堅實理論為基礎、以人才隊伍為后盾、以規范運作為前提、以健全法規為保障,以此推進我國的人才測評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