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9-11 09:06:21
點擊數:69144 次
“教育大躍進”打破必要的平衡
據說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有699萬,非常嚴峻的事實是,畢業生就業率低,弄到校園里人心惶惶。很多同學只好考研,但是研究生畢業也有就業難的問題。怎么面對種現實?
十多年來,本?坪脱芯可哪戤厴I人數從1999年的100萬左右,擴大至2013年的699萬,翻了7倍。其中本科畢業生增長約6倍,碩士及博士畢業生增長近9倍。一方面,擴招讓更多的人有了讀大學的機會,另一方面,的確也造成就業難的現象。要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一是不能再盲目擴招了,要控制高校的招生規模,二是要提升教學質量,整個經濟狀況的好轉也非常重要。
但以上所說的都是外部條件,作為學生個人,是左右不了,改變不了的。學生自己該怎么應對?我建議學生一是好好學習,學得真本事,盡量提升個人素質。有本事,就不愁找不到好的工作,即使一時找到的工作不太滿意,最終還會靠本事凸顯自己,讓好工作來找你。第二,就是改變“就業觀”,不要祈求一步到位,不妨先就業,再擇業。當然,也不能不負責任老是跳槽,那樣招人單位更不愿意招收應屆生了。第三,就是學生要適當降低“社會身份預期”。
如果在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各階層的社會身份結構是相對穩定和明晰的,每個年輕的“新人”進入社會,都會按照各自的條件,包括受教育程度,來設想和規劃自己的社會身份。他們畢業后從社會所獲得的身份,和自身的條件、教育程度等,一般都是相符的,多數人對自己的社會身份也是認可的。因為各種社會身份確定的標準明晰,如果想改變身份,經過努力,也有“通道”。這種情況下,每個公民包括“新人”都比較“認命”,在相對公平的狀態中,身份預期與獲取比較吻合,誰也不用抱怨,因為有改變命運的“通道”,就看自己是否具備條件。
而學校的教育在分流與控制社會身份結構方面就起著重要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閘門,每年按照社會需求“生產”一定數量的“新人”,他們大致能獲取相應的社會身份?墒沁@些年“教育大躍進”讓“閘門”開啟過大,畢業生數量猛增,洪流滾滾,“供”遠遠大于“求”,教育“分流”的功能弱化,必要的平衡被打破了。前些年這個后果尚未凸顯,現在就開始嚴重了。
“憤青”多與“社會身份預期”有關
大學生對“社會身份預期”要有比較清醒的意識。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讀書改變命運”的思想是很牢固的,一般認為能否上大學,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上了大學就可以擺脫體力勞動,有較穩定的較高的收入。千百萬家長含辛茹苦送孩子讀大學,付出相當的“成本”,也是為了孩子畢業后能找到穩定、體面、收入較高的工作。家長和學生對大學畢業后的社會身份預期是比較高,也比較合理的?墒菦Q策者似乎未能考慮到這普遍的“社會身份預期”,也是國情。結果呢,擴招之后形勢大變,因為閘門突然開啟過大,大量畢業生畢業即失業,或者即使找到工作,也比原先設想的待遇、條件差得遠。這讓千百萬家長和畢業生失望了。
比如,有的本科畢業生月薪才一二千元,連基本生活都很難支撐,更不要說買房安家了。有的去當村官,可是有些人不愿意留下來長期任職,村官不過是跳板,目的是要“跳”到公務員等比較體面的職場。有的博士生本來的身份預期是進科研事業單位,可是現在只能等而下之,到中學教書,他們也很難安心,F在大學畢業生(包括碩士、博士生)普遍的社會角色預期,都和現實形成巨大的落差,他們感到被命運所玩弄,對未來又難以把握,于是迷惘落魄,以致很快沉浸于社會大染缸中,這就是為何有那么多的“憤青”。畢業生的種種情緒折射回來,又影響到在校的學生。
建議大學生對自己的“社會身份預期”不要太高,太高了,到時候就有可能和現實差距過大,讓自己失望,甚至影響到自己整個人生設計。不求一步到位,寧可預期低一些,步子堅一些,扎扎實實去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