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08 11:10:38
點擊數:14806 次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日前,記者來到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的太行山區采訪,田家莊村村民田兵群指著自己承包的崗坡地,自豪地對記者說。
8年前,田兵群承包的50多畝荒崗地是不折不扣的“靠天收”,每年力氣費得不少,收成卻沒多少。后來,在當地政府引導下,他改種薄皮核桃。去年年收入超過10萬元,田兵群家里蓋了新房,還添了一輛小汽車。
在臨城,像田兵群這樣靠種核桃發家致富的農民很多。據統計,臨城薄皮核桃種植面積已達18萬畝,僅此一項,每家農戶平均每年就增收4000元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也因此提升了15個百分點。
“既要生態優,也要百姓富。”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介紹,臨城在發展中努力實現“綠”和“利”的統一,如今,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正在享受生態型經濟帶來的“綠色福利”。
核桃成了“金疙瘩”
臨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礦山經濟一度成為全縣的經濟支柱。然而,礦山的開采也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向生態要效益”逐漸成為臨城人在發展路徑上的新覺醒。
“荒山丘陵,有利于發展生態農業、高效林果業和養殖業。”宋向黨告訴記者,“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尤其是坡耕地還林栽種核桃樹,不僅能提高荒山的綠化率,減少水土流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還能促進觀光旅游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開辟新路。”
近年來,臨城立足山場面積廣闊的實際,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以薄皮核桃為代表的特色生態農業,建成了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小雜糧示范園、干鮮果品示范園等8大園區,扶持綠嶺、綠蕾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帶動全縣及周邊40萬農民受益。
“核桃成了實實在在的"金疙瘩"。”綠嶺公司總經理高勝福說,“公司能夠發展這么快,與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分不開。”高勝福介紹,當地政府部門整合扶貧、開發資金重點支持,財政貼息……一系列優惠政策,不僅促進了企業的發展,而且使產業鏈條得到延伸。
“有中生新”“無中生有”
臨城縣岐山湖畔的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主體建筑現在已經完工,這個項目的投資方河北新惠通有限公司,原來是一家鐵礦石開采企業。
“除了會展中心項目,我們還開發了1萬畝荒山,建成了農業生態科技園,其中光薄皮核桃就種了7000多畝,目標是打造集水、景、棲、嬉于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該公司董事長喬世曉說,按照臨城縣委縣政府文件要求,每個礦山企業要建1個地面項目,企業借機轉型,投資數億元興建了會展中心項目,并開發了農業生態科技園。
像新惠通公司一樣成功實現綠色轉型的企業,在臨城已超過30家。隨著各種相關政策的出臺和“1+1”戰略的大力實施,短短幾年時間,臨城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純資源性企業紛紛關停轉型,一大批“綠色”項目企業不斷涌現。
“我們不但要實現企業綠色轉型,"有中生新",更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無中生有"。”臨城主管工業的副縣長王俊國說,通過深入對接北京礦冶總院、中科院寧波研究所等央企和科研院所,該縣陸續組建設立了核桃工程技術、水泥、納米鈣等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一大批綠色無污染、環保、節能項目紛紛落戶當地,在帶動百姓就業、增加群眾收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實現了生態發展、綠色崛起。
“綠”與“利”的統一
在臨城人看來,突出“綠”字為先、“利”字為要,就是要讓國家得到“綠”,讓百姓得到“利”。
近年來,全縣上下不斷圍繞“綠”字做文章,以構建“園成綠塊、路成綠帶、田成綠網、山成綠脈、城成綠景”為目標,通過積極開展“綠滿城鄉”活動,使得森林覆蓋率有了顯著提升,林果產業尤其是薄皮核桃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有效增加了群眾的收入。據統計,目前全縣薄皮核桃的產量超過了1.5萬噸,年產值5億元以上。
“生態產業除了產生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外,還激活了三產旅游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臨城縣縣長焦朝君說,隨著不斷拓展農業特色園區功能和特色村基礎設施建設,來當地體驗生態游的人數逐年攀升?h里通過整合綠蕾、綠嶺、新惠通三家核桃園區的資源,建成了42公里的一期自行車運動綠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體驗,許多老百姓賺上了“生態錢”,“農家樂”“漁家樂”家家爆滿,戶均年收入達15萬元以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游人,還吸引了一大批商家前來投資興業。來自臺灣的投資商梁先生道出了大多數企業的心聲:“來臨城投資,除了政策優惠,我們更看中的是這里的環境。”目前,入住臨城縣省級開發區(園區)的外地客商已有百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