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26 14:09:16
點擊數:101399 次
本科大學生回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訓后參加考試,獲得各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應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這一有趣的現象出現在廣西南寧市的一些職業技術學校中,成為眼下廣西大學應屆畢業生的一種潮流。(5月25日中國新聞網)
這幾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高技能人才卻是奇缺。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僅廣東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就達500萬人。拙于手藝的大學生在現實中碰壁以后,回頭學習一門技術以求安身立命,正是基于這種現實的“自救”行為。大學生畢業生“回爐”熱,從根本上反映的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適應。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教育結構存在問題。有關專家分析說,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新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國高級技工、技師占技術工人總量的比例只有3.5%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40%的水平。從經濟發達地區蔓延到制造業密集的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技工荒”,已成為影響不少企業發展的瓶頸。但與此同時,我國的職業教育卻遠遠不能適應這一需求。社會出現“技工荒”以及大學生到技!盎貭t”,反映的正是市場需求,同時也折射出教育結構存在的問題。
其次,大學生“回爐”培訓現象,也反映出目前大學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歐美國家,大學都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行機動學分制,學生可以較自由地選擇勤工儉學的時間。有的學生半工半讀,用超過6年時間讀完本科,等他們畢業時已經完全適應了未來的工作。而在我國,許多高校專業設置本身就與市場需求錯位,專業改造步伐緩慢;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導致畢業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
其實大學生“回爐”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因此,在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高等教育乃至基礎教育,都應盡快從“惟分數論”轉變到對學生素質綜合培養的軌道上來,引導學生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其團隊精神、個人專長等,搭建起學生全面發展的“立交橋”。只有人才培養標準與市場需求接軌了,大學生“回爐”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用工市場的供需失衡使得大學生回爐到技校培訓考證,這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做選擇,看起來似乎再正常不過?墒亲屑毾胍幌,讓個人為失調的教育結構付出代價,總是社會的一種尷尬。大學生就業難,足以證明我們的教育事業已經走了彎路。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對用工市場做一些前瞻性研究,調整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宏觀布局,最近教育部推出的“打通職業教育斷頭路,與普通高等教育形成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機制;重新調整普教與職教比例,600多所新設立的地方高校向技術類型高校轉型;未來高考分技能型與學術型人才兩類考核!比笈e措邁出了調整布局的堅實步伐。與此同時此我們還要及時發布用工市場的動態信息,以便于各個層次的學校能夠及時調整課程,也有利于學生們耳聰目明地作出選擇,從而實現資源和人才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