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6 15:42:28
點擊數:175339 次
高考已經落幕一段時間了,這個星期,臺灣各大學相繼舉行畢業典禮,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關注話題,低薪、少機會、無前景成為畢業生普遍的焦慮。此時,社會各界出招幫年輕人解套,勵志、自省、反思教育體系、舉辦就職說明會……從不同角度破解年輕人面對社會的無力感與迷茫。
成功人士現身勵志
作為臺灣大學的畢業生,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在臺大的畢業典禮上發表勵志演講,他說,人生有兩個門,一個是“難行門”,一個是“易行門”,如果有夢想有抱負就要走“難行門”。因為聰明人太多,都會選“易行門”,結果,好走的路太擁擠會變成難行,在競爭慘烈的商場更是如此。他建議畢業生從現在開始把人生的每一刻都當成是修行,這樣會慢慢學會慈悲與智能。
施崇棠的演講并非全是哲學,他提出了實在的建議,一是把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好書不斷反芻,徹底讀通。二是培養自己成為真正的T型(既廣又深)人才,跨越科技、管理與藝術。只有專業技術天下無敵是不夠的,尤其在企業里,需要領導一群人共同往目標前進,此時就需要發揮管理技能,以最低成本達成最高價值。施崇棠提醒畢業生,傳統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技正在快速跨領域整合,智能型穿戴裝置已經繼智能型手機之后如火如荼地往前突破創新,表、眼鏡、衣服、腦波傳感器甚至還有體內納米植入式芯片,這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創新已成為時代新顯學,未來最需要的人才是兼具專才與通才。
另一位成功人士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近日也在多所大學與畢業生見面。張忠謀告訴畢業生們,畢業是“才開始”,學習是終身的。他建議每周168個小時,50小時用于工作,70小時用于休息,至少要把20至30小時用于學習。
老板直言怕“90后”
畢業生馬上要面對老板,他們求職時認為高學歷及外表出眾最重要。但老板們怎么想呢?一項調查顯示,企業主用人條件排名前3的是工作態度、學習力及抗壓力,學歷跟外形反而排在后面。老板們認為“90后” 大多來自少子化家庭,父母把資源都用到這些年輕人身上。因為凡事得來容易,經濟也沒壓力,“90后”求職時不會積極投入,態度自我難以管控,讓人有眼高手低的感覺,反而主管們要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怕怕的”。
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公布一份對10家大企業的訪談結果,總結了當下年輕人求職就業的障礙,一是面試亂穿衣、遲到。許多企業受訪時表示,年輕人職場態度不佳,應該加強品格教育。比如有些大學生會玩在線游戲,但卻不會寫自我介紹,學校要求的報告是花錢解決的。有學生面試時隨便穿衣,遲到也不會事先告知。甚至有大學生要求起薪5萬元新臺幣,離家10分鐘車程以上的工作就不考慮;二是大學文憑含金量降低,許多學生學得不扎實,機械系畢業看不懂設計圖,沒摸過馬達,企業根本不敢用。相反,企業更重視專業證照,如果僅憑文憑會影響錄用,也會影響薪水。
臺灣 104信息科技經理張雅惠直言,“90后”被保護慣了,思辨能力不足,凡事乖乖的無特定想法,無法突破自我能力;或者自由慣了,自律能力讓企業主不放心。什么樣的年輕人最受歡迎?張雅惠認為傻傻做事、勇敢表達、不懂就問最好。年輕人不用刻意挑事情做,因為每件事對他們都是新的,不過學習目標要定清楚,進步才會快。也不要太在意起薪,因為第一份工作薪水不是重點,重點是累積能力和經驗。
功利主義忽略人格
畢業時段再加上前不久發生臺北捷運大學生殺人案,令臺灣社會把審視的目光投射在年輕人身上。但年輕人是教育的成果,質疑“90后”的同時,也有人自省家庭與學校教育。臺灣公益平臺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認為,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政府、無邊界也無老師,沒有任何管制與原則,人以群分,排斥異己,年輕人沉迷于此容易偏執。學校、家庭與社會都要考慮如何防止年輕人被虛擬世界操控,培養他們判斷是非和思考的能力,家長和老師也要反省有沒有給孩子正確的示范。
女兒因感情挫折自殺的臺灣“考試院院長”關中的妻子張惠君表示,從小就教女兒學習外語,認識世界,追求成就與幸福,但卻從未告訴她當不幸來臨時該如何面對。她在喪女之痛后曾深深反省。
佛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潘襎投書報社指出,教育的功利主義忽略了年輕人的人格培育。他在文中表示,我們的教育,表面上充滿活力,成果卓著,然而其標準則是成績、獲獎。我們難道不知道獎項有限、受到挫折的永遠是絕大部分學子嗎?影響教育決策的是來自于家長、社會的功利主義和文憑主義的集體意識,這股集體意識形成主導教育的無形力量,教育單位不得不遷就現實,百年樹人的崇高理想讓位于急功近利。當下,臺灣的教育必須要回歸本質,多些時間關懷學子的心靈。作為知識、人格培育場所的教育機構,本應回歸“人本”。